近日,蘇州工業園區23家企業、蘇州高新區16家企業、昆山高新區12家企業分別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均入選蘇州市創新聯合體擬立項項目名單。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多措并舉推動園區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打造創新聯合體,讓創新不再是一方“單打獨斗”,而是“協同作戰”,其最重要的使命是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及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助推產業躍升能級。
推出專項支持“政策包”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視聽產業有了“超級英雄聯盟”——“快手與清華大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等4個關鍵合作單位以及多個校企機構形成1+4+N模式,這是未來高新視頻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的運營模式。”快手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
據介紹,未來高新視頻智能技術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推出首款自研云端智能視頻處理芯片SL200,設計全新的通用媒體傳輸協議等,這些成果不僅在聯合體內部得到充分應用,還力圖更好地服務整個視聽產業。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涌現了一大批像未來高新視頻智能技術創新中心這樣的創新聯合體。目前,西安高新區有30家陜西省級創新聯合體;蘇州工業園區擁有長三角地區創新聯合體1家,江蘇省級創新聯合體4家,蘇州市級創新聯合體21家;杭州高新區(濱江)已組建浙江省級創新聯合體6家,杭州市級創新聯合體15家……
這背后是國家高新區出臺專項政策予以支持。比如,2023年1月,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支持組建一批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面向高精尖產業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前沿技術聯合攻關;2023年9月,蘇州工業園區出臺《關于支持創新聯合體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人才引進、平臺建設、項目申報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創新聯合體發展。
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
彩超在醫學成像領域具有特殊優勢,是開展早診早治的重要保障。
“目前國內中低端彩超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并具有一定外銷能力。但高端彩超產業鏈尚不完善,部分高精尖技術缺乏。”飛依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依諾”)總經理奚水在接受采訪時說。
2024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支持下,飛依諾全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機構,牽頭組建超聲診療創新聯合體,形成從技術預研、聯合攻關、工程產業化到臨床應用的完整創新鏈。
據悉,在該創新聯合體協同機制下,飛依諾聯合成員單位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攻關URM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實現從百微米級/毫米級的大中血管到微米級的微血管成像的跨尺度突破。
這只是國家高新區企業協同攻關核心技術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家高新區加大對龍頭企業鼓勵指導,推動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堅。
比如,西安高新區企業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創新聯合體,致力于空天動力領域核心技術突破;蘇州高新區企業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創新聯合體,致力于解決制約激光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難題……
著力提高協同創新效能
關于國家高新區龍頭企業牽頭創建創新聯合體應著重考慮哪些問題,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秘書長劉慶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創新聯合體創建時要有明確清晰的任務目標,才更有助于聯合體成員圍繞目標相互協作,形成合力。
南京火炬中心規劃發展部部長丁珩表示,創新聯合體確立目標,應圍繞一項或若干項有待突破、可促進形成國內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難題,或有前瞻性、有望在國際上領先的技術方向進行聯合攻關,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
丁珩表示,創新聯合體的建設既要以體系化重大任務為牽引,也要有系統可行的發展規劃、明確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隊伍、科學合理的章程或規章制度、吸引可持續投資和商業運行的能力等。“創新聯合體創建過程中,國家高新區應發揮好組織和服務功能,為企業鏈接各類資源。”
隨州武漢理工大學工業研究院院長助理郭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創新聯合體在組建過程中不能只追求產業規模效應,而要重點考慮創新成果對產業鏈的帶動能力。此外,創新聯合體的組建,需要科技等部門緊密參與、共同指導,根據地方產業鏈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實施方案,最終形成創新溢出效應帶動當地產業鏈整體發展。
關于如何讓創新聯合體發揮更大效能,郭鵬表示,創新聯合體需要避免“重組建、輕運營”的關鍵在于構建基于需求、協同共生、市場導向的運行機制。同時,國家高新區創建創新聯合體要優先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
劉慶蓮認為,創新聯合體要發揮實際成效,龍頭企業牽頭尤為重要。牽頭單位要有號召力,要牽頭制定好凝聚機制和循環工作機制,聯合體才能運行順暢。
在郭鵬看來,當前,產業鏈上下游較短的行業更適合創新聯合體模式運營,但要注意組成創新聯合體需避免成員過多,難以形成共同利益點和合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